以皮疹首發的登革熱,您能看出來嗎?

發表時間:2023-09-28 17:40

登革熱(dengue fever,DF)是登革熱病毒感染所致的蚊媒病,常見于東南亞、西太平洋島嶼、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目前已播散至全球其他地區。據統計,50%~82% 的患者出現皮疹,皮損可能為 DF 的首發癥狀,因此,皮膚科醫生需了解 DF 的皮膚表現。

DF的臨床特征


輕癥 DF 的典型表現包括發熱、頭痛、肌痛、骨骼和關節疼痛、眶后疼痛、惡心、嘔吐和皮疹。也有許多患者感染后并不出現癥狀或體征。


重癥 DF 包括登革熱出血熱和登革熱休克綜合征伴有血小板減少癥,可危及生命。重癥 DF 起病急驟,預警征包括:退熱后疾病惡化或持續高熱 1 周不退,劇烈腹

痛,持續嘔吐,牙齦出血或鼻衄,尿血、便血或嘔血,少尿,心律失常,胸腔積液,皮膚出血,呼吸困難或急促,疲乏,易激惹或煩躁不安等。

DF的皮膚表現

DF 的發熱期皮疹通常發生于起病后 1~2 天,由毛細血管擴張所致,表現為面部、頸部和胸部潮紅斑,壓之褪色(見圖1)。皮疹的個體間差異較大,有些人僅出現發熱期皮疹后即完全消退,有些患者則出現更廣泛的皮疹。

圖1.一例1歲男性DF患兒伴有發熱,面部、軀干和四肢可見壓之褪色的紅斑(圖源:Vijayalakshmi AM等2013)

恢復期皮疹通常發生于熱退后 2~3 天,由抗病毒免疫應答所致,表現為泛發性融合的瘀斑樣疹,或針尖樣出血點,壓之不褪色,伴有多發的正常皮島,被形象地描述為「紅色海洋中的白色島嶼」(見圖2~4)。

 圖2.一例15歲女性DF患者伴有高熱、血小板減少癥和皮疹,皮疹位于四肢,以下肢為著(圖源:Srivastava A等2017

 圖3.一例32歲男性DF患者出現高熱、血小板減少癥,第6天時發熱緩解,患者出現彌漫性、向心性紅色斑丘疹伴瘙癢,可見「紅色海洋中的白色島嶼」(圖源:Lucero JA等2019)

圖4.一例47歲男性DF患者因發熱6天,出疹3天住院,查體見(A)上肢束臂試驗陽性和(B)下肢「白色島嶼」征(圖源:Kenzaka T等2013)

Huang HW 等開展的一項研究納入了 45 例 DF 患者,其中,32 例出現皮疹(見圖5),包括斑丘疹 4 例、麻疹樣疹 21 例和瘀點 7 例,皮疹主要累及四肢,少數以軀干為主,面部通常不受累。

 圖5.(A)斑丘疹損害;(B)麻疹樣損害;(C)瘀點樣損害(圖源:Huang HW等2016)

Huang HW 的研究還顯示,在出現皮疹的患者中,登革熱出血熱(12.5% vs 15.4%)、出血性表現(43.75% vs 69.23%)、輸注血小板的比例(3.16% vs 30.77%)均低于無皮疹組,無皮疹的患者傾向于并發癥更多、結局更差。

DF的粘膜損害

另外,15%~30% 的 DF 患者出現黏膜表現,黏膜疹更常見于重癥病例,常表現為結膜充血、口唇、上腭和舌部紅斑,特別是硬腭與軟腭交界處紅斑(見圖6)。Sk M 等研究顯示,上腭黏膜疹是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預測指標。

 圖6.一例DF患者的上腭黏膜疹(圖源:Sk M等2022)

鑒別診斷

在臨床上,DF 還應與其他表現為熱帶地區旅行后皮疹、發熱和頭痛的疾病相鑒別,包括瘧疾、傷寒、蜱咬傷、恙蟲病、奇昆古尼亞熱、鉤端螺旋體病、麻疹、急性 HIV 感染、寨卡病毒感染等。

小結

綜上所述,除了發熱、血小板減少癥和全身癥狀以外,部分 DF 患者還出現皮膚黏膜損害。發熱期的初發疹為面頸胸部壓之褪色的潮紅斑,恢復期的特征性皮疹為「紅色海洋中的白色島嶼」,出現皮疹的患者似乎更少發展為重癥 DF,但上腭黏膜疹預示著重度血小板減少癥。



文章內容僅用于學術探討,供醫療專業人士閱讀

此文出處:吳大興 丁香園皮膚時間 2023-08-21 19:30

如有侵權,請聯系處理